所有翻譯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目前分類:讀後感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FB轉載請用分享形式,轉載時請務必註明出處
*資料出處為網路搜尋,內容皆為本人整理,有誤請不吝指正
 


最近因為《SKY Castle》大紅,不只外國人,連韓國人都對自己國家的入學制度和幫忙管理成績和高中表現的職業很好奇,之前就想整理一下韓國的入學管道簡介,趁著完結前來發一篇,或許能比較幫助大家理解為什麼這部戲的主角們這麼在意成績。

 

入學方式主要分為수시정시兩種,另外還有一種是地區優秀學生,類似繁星計畫的意思,此部分本篇不介紹。수시和정시簡單說可用每年11月舉辦的修能為分界點,考前申請的是수시,類似我們的推甄,考後申請的叫做정시。和台灣不同的地方在於韓國考試只有一次,沒有學測,即韓國推甄重視高中三年表現和面試(視學校規定),而韓國指考則不看在校成績,主要看大考成績和面試表現。

 

目前國際教育入學管道趨勢就是盡量多元,減輕一次考試定江山的壓力,韓國逐年提高推甄入學的人數占比,以去年的首爾大學醫學院為例,預計招收135人,地區優秀(30)+推甄(75)+考試(30),不同校系有不同占比,甚至也有只靠推甄招生的科系,總之,大方向就是「推甄才是入學的最主要管道」。從這個數據可以了解藝瑞和美香為何如此執著於在校成績和活動表現,畢竟用三年去爭取75個名額,還是比用一次考試決定的30個名額容易一些。

 

學生兩種管道都可以自由參加,수시推甄可以選擇六個校系申請,정시則可選擇三個校系申請(即韓國並不像我們採指考分發有填有上的機制)。

 

而入學機率最高的韓國推甄又有細分不同類型,根據校系需求,有的科系看三年綜合表現、有的只看三年的考試成績、有的看特定科目表現,也有的重視作文(論述)或是特殊才能等,總之「高中表現」就是最重要的指標,而高中表現的內容記在所謂的生活紀錄簿(생활기록부),類似我們為推甄會做備審資料那樣。正面意義是不讓學生因為一次大考考砸而讓三年努力泡湯,反面來說就是學生從高一開始就要認真做成績管理,三年都要表現好才能推甄上理想校系,而不是孤注一擲在高三那一次的修能大考。

 

《SKY Castle》的美香之前一直跟姜俊尚說학종,就是학생부종합전형的縮寫,即推甄裡的其中一個類型(學生簿綜合),可視為美香在強調,現在不是考試定江山,而是學綜(推甄)時代的意思。

 

所以想用推甄上大學的高中生,要持續管理的就是「學生簿」和「內審管理(내신관리)」,前者是各種校內外表現、活動等後者就是要維持考試成績等級的意思,劇中常提的一等級、二等級類似PR值的概念,一等級約全校前4%、二等級則約全校前11%。以《SKY Castle》為例,高三學生沒記錯應該250人上下,一等級就是前10名、二等級就是11~28名,車家雙胞胎每次都二等級、宇宙成績有時也會掉到二等級,可以用此數據大概判斷他們的成績在什麼位子。

 

等級的重要性在哪裡?韓國最上位也最多人競爭的部分校系,全科目(或校系要看的特定學科)都要一等級才能推甄上,以去年的資料來看,如果內審只有二等級,幾乎沒有一間醫學院能推甄上的。

 

而劇中的慧娜代替其他同學考遂行評價(수행평가)又是什麼呢?遂行評價就是不只看考試結果,還要看整個學習過程的考試,畢竟會解題不代表真的懂概念,遂行評價就是考你是不是真的懂那個概念還有看你解題的過程,形式包含讀後感、辯論、申論題、報告等,這部分在近年來也越來越重要,也成為內審分數的一大變數。

 

三年下來要維持內審成績和學校活動,單靠學生一個人努力並不容易,所以才有所謂的入學指導(協助)顧問的職業產生,這部分我沒有多做研究,但我相信《SKY Castle》雖然有誇張之處,它描述的依然是整個社會的現實狀況。或許編劇想藉著這部戲來諷刺或打擊所謂推甄入學所造成的亂象,但實際上有家長看了這部戲才知道原來還有類似金珠英老師這種職業,所以也去幫小孩子找了顧問幫忙管理成績和活動,在此不評論此入學制度的好壞,只是分享現況讓大家了解。

 

검정고시 - 鑑定考試;考過就能得到相當高中學歷的證明

일반고(一般高中) / 특목고(特殊科目高中;例如科學高、藝高、外語高等) / 특화고(配合職性,通常以體驗和實作為主) / 자율고(學生自主自律為主)

 

文章標籤

Shann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最近很沉迷的綜藝節目 알쓸신잡 懂也沒用的神祕雜學辭典,與各個領域的雜學博士們一起旅行,在旅行途中聊天的內容無奇不有,是新型態的旅遊+談話性節目。會想要整理是個作筆記的概念,以後過段時間回頭看應該也會有不同的感觸XD

EP6 公州篇。這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討論教科書的部分,

為什麼金英夏老師當時拒絕了教科書收錄他的小說作品?

教科書告訴我們的內容都是正確的嗎?

 

 

一般人的想法是如果作品能被收錄在國文課本,就表示這個作家和作品有一定的影響力,通常如果接到這種提議應該都會欣然接受,但英夏老師當時拒絕提案引起了不小的話題。老師說當時編者是想要「節錄」他的短篇小說,如果是整篇收錄那他當然樂意接受提案,但只節錄幾個段落在課本上,也不接受其他方式(比方說在課本後面加附錄等),那他當然不同意。

 

老師說,「某種程度而言,文學作品或許是為了讓我們了解彼此並不一樣而存在的。」

今天我因為某部文學作品得到什麼啟發,推薦給朋友希望他也能讀這部作品,但那個朋友讀完可能會出現跟我截然不同的想法,讓我感動萬分的作品可能不是朋友的取向,朋友喜歡的段落可能也跟我不同,而有這麼多不同的聲音才是正常的,就是為了開發這樣多元的感性才會有這麼多的作品。最理想的教育方式,應該是閱讀文學作品後大家一起討論,或用自己的話,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但現在的教育卻要我們閱讀作品後「找出答案」,作者想表達什麼?這篇小說背後蘊含什麼含意?老師也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變成這樣的工具所以拒絕了收錄。

 

「文學是為了找尋自己的答案才去讀的,而不是為了找作者隱藏在主題背後意義的尋寶遊戲。」

老師也很坦白說,寫小說時根本沒想這麼多,根本沒有企圖藏什麼高大上的深意在文章裡,實際讓原作者解題也常有答錯的狀況發生XDD 作家只是希望能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到多樣的情感,並在過程中了解自己,並能進而更理解他人的想法,可現在卻一直把文學教育導向「從幾個被分解的段落中找出答案」,他覺得這樣很奇怪,也不正確。

 

「小說是感情的主題公園,人們進到這個公園,走了各種路線,體驗不同的經驗和情緒後離場就好了。」

覺得英夏老師不愧是小說家,講話真的都超浪漫的QQ(不合時宜的迷妹心)

 

英夏老師接著說,他思考過為什麼我們的國文教育會變成找出作者意圖的尋寶遊戲,他覺得可能是因為我們東洋圈的上位者(長官/上司/長輩...)講話都太模糊了,但我們為了生存又需要從這堆曖昧模糊的字句中,找出上位者背後隱藏的意義,才會演變成需要進行這種訓練XD。(我仔細想想好像真的是這樣) 所以如果站在這樣的立場,我們的教育好像又很成功,因為大家都知道怎麼從語意不明的句子裡讀懂上位者的真義。

 

時敏老師接著講到教科書的問題,現在讀高二的兒子,有天拿著經濟課本來問他某某內容是對的嗎?老師在讀完後才意識到,教科書教的不是完全正確的事實,而是「編者自己認為正確且他想要相信的內容」,所以老師跟兒子說,「這是編教科書的人認為的真理,但所謂的真理是沒有所謂客觀證據可以佐證的,你只要記得這點,去寫他想要的答案就可以了。但在寫的同時,你要記得這不是真理。」

其實這對小孩而言可能會是一種很大的混亂,既然課本不對我又為什麼要讀課本?學校為什麼要教給我這種東西?所以老師自己也不確定這樣對小孩是不是好的。

 

接著在勝老師就說,他讀小學的女兒也有一次問過他問題,他看過也發現課本的答案應該是錯的,所以他跟女兒說「爸爸覺得你的想法是對的,所以萬一出了這種題目,錯了也沒關係。」但老師後來補充說,小學階段可以這樣,但高中階段開始就要用時敏老師的方式比較好XDDDDD

 

----

 

其實在看這段的時候真的感觸蠻深的,以前讀書時期遇到奇怪的內容,會試圖去找可以佐證我覺得他奇怪的內容,而且我覺得最精崩的瞬間是,高三時期不是都會做很多題目嗎?所以就算買了10本參考書,同一個題目也可能出現不同的答案,這時候如果沒有把書讀透讀懂+帶腦子念書,自己知道什麼才是答案的話,那學生幹嘛讀書呢...

而且英夏作家講的事情我也是心有戚戚焉XD雖然國文是我拿手科目之一,但真的很討厭每次都要在作品中找答案這件事,小時候看書都是因為有興趣才看的,都不曉得是不是因為讀太多教科書和這種找答案的教學模式,才會讓我現在根本不讀書(別找藉口),看一點閒書都會被當作是浪費時間,被洗腦久了自己也會覺得「我看完這本書好像對我人生什麼幫助都沒有,只是看完一個故事而已。」這種想法真的很糟糕但現在應該蠻多人這樣想的吧...

但說到東洋圈上位者講話超模糊真的心有戚戚焉XD上司講話不清不楚又不能再回去問,只能自己去猜測上意才能生存,猜錯的人還會被說눈치없다(不懂看眼色)。偶爾也會想說就不能把話講清楚嗎一整個很心塞;;;

離讀書時期太遠了,內容也差不多都還給老師了,但如果以前的我們念書時,可以多一點討論和寫下自己想法的時間,現在的我是不是會比較不一樣呢?

 

文章標籤

Shann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